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步入社会,学习能力总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。

 

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,学习能力更是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标志之一。学习能力强的人,往往学得越多,积累得越多,也更容易被青睐。

 
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呢?今天小星探有幸邀请到了 硬核学长2077 老师,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他是如何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的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
 


 

“ 

先说结论:并不存在固定的方法,是你学会了,马上就学习能力超强。

 

因为不同的学科、不同的行业,它们需要的学习能力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有的领域,偏重一字不漏的记忆,比如法律条文和文科基本功;有的领域,偏重灵活运用,比如管理工作和理科解题。因此,固定的超强学习方法是不存在。

 

但是,学习是科学,而非玄学!只要是科学,就存在第一性原理。

 

本文,就是要从这些底层原理出发,从势、道、术三个角度,帮你看清楚规律,并且给出实操指南。让你无论在哪个学科,哪个领域,都能迭代出,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能力。

 

本文起码能节省,你 80% 的学习时间。假如你现在还不到 30 岁,每天至少能省 3 个小时的无用功。这么算下来的话,30 岁前,至少能省下大几年了 …

全文 1 万 2000 字,阅读时间 15 分钟。

 

看完之后,执行起来,才会变成你自己的知识。假如真的看不完,建议收藏点赞不迷路,以后慢慢用起来。

 

信息量极大,不建议跳读!看到就是赚到!

本文思维导图如下:

 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学长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会遵循这个基础方法论:取势、明道、优术。学习也是同理的,只有搞清楚,学习的势、道、术是什么,我们才能有的放矢,迭代出属于自己的,超强学习能力。所以,本文总共分为三篇:取势篇、明道篇、优术篇。

一、取势篇

所谓学习的取势,其实说人话就是,无论我们要去学什么,我们的首要任务都应该是:明确我们要学什么?学这个是为了什么?我们应该学到什么程度?

 

有些同学,他只知道,我现在就是要去学,不管是我自己想学,还是有人逼着我去学,反正就是要学。

 

至于学了之后,是为了提分?还是为了满足求知欲?还是为了应用在工作场景中?他是毫无概念的。更别提,他学的时候,到底要学多深入,才能解决将来要遇到的问题,他也是一问三不知的。

 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 

恕我直言,不带着目标和问题去学习,这种学习都是假努力,都不叫学习。这只能算感动一下自己,对真正的目标,要去解决的问题,是没多大帮助的。

1. 经典反面例子:

这里先举一个学生的例子,下文再说成年人的例子。

经常看我文章的同学,应该知道我有一个学渣表弟。他不仅学习渣渣,平时基本上不怎么看书,而且还有,经常钻牛角尖的毛病。我不止一次,观察到他,后天就要期末考了,他这个时候,还一页一页地慢慢看书,希望考试前能把知识学会,幻想考试能考个不错的分数。

我:表弟你这么辛苦地看书,是为了啥?

表弟:为了考试成绩不差啊。后天就要考试了,今天开始看课本,应该能提几分。

我:你是怎么看的?

表弟:就一页一页,每个字都认真看啊,看完了不就学会了吗?

我:你连考试考什么都不知道,更别说抢分套路了,你现在看书,又有什么用?哪怕书上这段话是必考的,你看的时候也只会当做细枝末节,看过了就算了,对你成绩有什么帮助 …

表弟:…(表弟沉默)

我:而且你要提分的话,你生物都 80 多了,看书才能提个几分。你数学才 50 多分,关键是你每次错的,都是那种踩陷阱,粗心大意的错。你要是现在把错题归纳思考一下,估计后天数学都能提个 50 分。

表弟:表哥,我学废了!那我现在不用看书了,先玩一天手机,我再去看看数学吧哈哈哈哈 …

我:…(学长流泪)

2. 如何取势:

我们要想取势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,先看清楚,我们学习,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

比如我表弟的例子,他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,就是想生物提分。那么他最先应该做的是,先把这个年级的生物期末考题,以及答案,都看一遍先。至少在看的过程中,他知道考察重点是什么,对应课文上什么重点章节。这样他再回头去看书,就不用一页一页看下来了。他只要挑书上重要的段落看,哪怕花更少的时间,估计也能比一路无脑地看,最后成绩要高不少。

 

除了在学习之前,先看问题,能帮助我们看清楚学习的势。学长这里,再给你一个捷径。在学习之前,先把学科牛人、或者领域牛人,他们总结的学科本质,或者行业规律,先看一遍先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 

比如你的某科成绩不太好,有时候,真的不是你学习能力差,或者你不够努力。最核心的反而是,你连学科本质都不知道

 

比如最近来咨询我的一个朋友,他要准备考研了,本来平时时间就不多,他连单词都不去背,一天天就在那里,对着百度翻译考研阅读真题 … 这不是撇开英语的本质,本末倒置吗 …

学长这几天,也用了这条取势的捷径,成功把一个项目谈下来了。我这几天要出差,去和 CHANEL 的 CTO 谈一个项目。由于疫情的原因,他们最近对线上营销这块,特别感兴趣。其实,留给我准备的时间,是非常少的,还不到两天,而我对奢侈品市场,几乎是毫无认知。这就意味着,我必须要在两天的学习时间,把自己的行业认知,提升到行业大牛差不多的高度。

正常人准备这种项目,可能就会去熬两个通宵,认真看看,现在的电商平台,或者电商品牌,是怎么做的。他们可能会去认真研究,现在的网红带货,或者直通车钻展,跨界营销,是怎么执行的;整个增长、转化、变现的漏斗,应该怎么优化。

但是学长偏不这么做。我其实只做了两件事情,就把这个项目拿下来了。第一件事情,我把他们集团大老板,关于线上营销的看法,认认真真地看了三遍,我就发现了,这种高档奢侈品,他们对线上的理解,和普通快时尚,是完全两码事。

第二件事情,我花了 3 个小时,网上找了 fashion 行业的一个牛人,直接付费咨询,把他对行业的认知,做了 5 页笔记。基本上高端奢侈品,是怎么做闭环,怎么做体验,有什么同类经典成功案例,马上就能用的,都内化成自己的心得。

可以这么说,如果我按照普通人准备的方法,去学习线上营销的知识,估计我这次谈项目,是要彻底地完蛋了。只要我在会议中,哪怕是提到了电商这个词,应该我就直接出局了。因为,我要解决的问题,压根就和电商,没多大的关系!在他们的场景中,经典的电商转化漏斗模型,就是没用的。甚至是,电商在他们 CHANEL 的眼中,就是个完全不正确的词 ….

总的来说,这次会谈非常顺利。我既没有通宵,还能顺利拿下项目,和我始终把学习的取势记在心中,是有 90% 的关系的。对于学生来说,也许学习不会取势,只会浪费一些时间和精力。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,不会取势,就没那么简单了,很可能是造成经济和名誉上的巨大损失。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总结一下,学习中要取势,就两个办法:

a 学习之前,先看你自己要解决的问题,以及解决方法是什么。带着问题和方法,再去学习,才叫做学习。

b 除了先看问题,还必须要学会,请教牛人或者检索信息,把学科本质、行业规律,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。这是取势的捷径。

接下来,我会按照这两个底层原理,给出取势的实操方法。

3. 取势的实操方法:

 

这个实操方法,是有名字的。我把他命名为四赢法。这里我只用学生的实操指南来做例子,成年人的操作方法,道理也是相通的。

a

首先准备多一本课本的习题册,和现在老师在用的那本不一样就 ok 了。但是章节目录,最好和现在的一致。

如果你是成年人,那么这一步准备的不是习题册,而是行业解决方案。另外,你准备的也不是课本,而是行业经典理论书籍。

b

然后看现在课本的某一章节前,不要先看书,要先去看习题册中,这个章节的习题。看不懂,不会回答都 ok。快速看一遍这些题目,每道题不要想超过 1 分钟,就马上看答案。搜到答案之后,心里想一下,或者记下来一些关键术语、关键解题步骤、关键知识点的组合过程。带着这 3 个关键,开始去看书。

 

这一步是为了让你提前知道,这个章节考试、或者要应用的时候,书上什么是重点,什么是边边角角的不值得花时间看。这是为了针对性看书,提前做的准备。

c

然后回去看书,经过了前一步,你就知道,书中什么是有用的,什么是没用的,几乎不考的。着重看刚才记下来的重点部分,这样你看书就比别人快了不止 1 倍。

d

看完书后,再去看本书的章节后面例题习题,以及老师平时给你的习题册。和看书前的刷题类似,不要死憋,想 5 分钟还卡壳的话,果断去搜答案。并且,在自己的笔记本上,把自己卡壳的原因,还有对应的解题步骤,记录下来。这是积累自己的解题套路。

经过这四步,你的看书速度,是别人的 2 倍,接触题目的数量,也是别人的 2 倍。算下来,总共就是其他同学们的 4 倍。所以,这个方法就叫做四赢法。

 

所谓四赢,就是当你学会取势之后,你就能赢 4 次,把同学们摁在地上摩擦 4 次 …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二、明道篇

所谓学习的明道,就是指,学习是要遵循科学规律的。这里的道,就是规律。

 

无论是什么学科,还是什么领域,学习的道,就分三个层次:记忆、理解、运用

 

明道篇,学长就会告诉你,记忆的规律,理解的规律,运用的规律。只有明白这些规律,才有办法开始自我迭代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道。

1. 记忆的道

纯记忆的规律,是最简单的。记忆的核心就是重复的频率。

原理上来说,记忆的本质就是,当你开始背诵时,部分神经元的使用,就会变多。当记忆的重复频率达到了一定的阈值,就会导致,部分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增强或者减弱。长久下去,这部分的神经元就会特别容易被激发,然后你就形成了中期和长期的记忆。

 

除了重复频率,理解要背诵的内容,对记忆也是有帮助的。只不过,理解后再去记忆,这时候就不是,去刺激一些不活跃的神经元了。因为理解的时候,我们是把一个新的东西,和已经学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。从底层来说,这就是,把一些不活跃神经元,和已经活跃的神经,联系起来。所以,我们经常会发现,理解后再去背,会更加容易长久地记住,关于理解的规律,我会在后文“理解的道”,再展开来说。

所以,纯记忆可以只抓一个核心点,就是重复频率

我有一个医学院的朋友,前几天刚跟我吐槽完,看书不进脑子。他说他很认真地盯着这 3 段话,而且也理解意思了。他每个字每个字地看,恨不得要用眼神杀死这本书,但是就是死活都背不下来。

 

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他不需要这么杀气腾腾地背书,他可以先放轻松地,把这 3 段话看一遍。然后再一边看,一边挑出关键词,关键句子,认真地再看一遍。然后回到第一段话,再刷 4 遍,对第二第三段话,也是同样方法。刷的同时,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,要单独多看 2 遍。

这么下来,每个句子,都已经重复了 6 遍了。对于关键句子,就重复了 8 遍了。只要他考试的时候,不是要求一字不漏地默写,这么几遍就足够他形成短期记忆了。总结一下,我们记忆的时候,千万不要苛责自己,要求 2、3 遍就背下来,一旦记不住,还贬低自己。正确的方法是,让自己放松一点,哪怕每一次背的时候不太认真,只要重复频率上来了,你的大脑,就能自动帮你记下来。

 

至于从短期记忆,转化成长期记忆,这里有一个必跳的大坑。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。我在这篇文章,已经详细讲解过,为什么艾宾浩斯不可取。

要形成长期记忆,原理和短期记忆也是一样的。但是要记住的是,重复频率,不等于重复频次。比如说,我今天用一个小时背 30 遍,然后明后天都完全不碰。这样的效果,是远远不如,分成 3 天,每天只背 10 次的。

这是因为,神经元也是会疲劳的。我们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,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,也是需要时间来补充的。一次大量地背,其实对这部分的神经元来说,是负担过重了,当超过了一定的次数,每次增加的记忆效果,是会递减的。

正确的方法是,单独一个内容不要重复超过 15 次。然后把你的记忆次数,相对平均地分散到几天上。而且,背一个科目,如果超过一个半小时了,就要及时切换到另外一个科目。让第一个科目相关的神经元,也能休息一下,得到补充。让大脑交替地运作,这样记忆的效率,才会最高。

 

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考试前临急抱佛脚,考试时的确能回答出来,但是考试后,基本上全忘了。所以,临急抱佛脚是不可取的哈,真正的学神,都会把记忆任务,合理地分配,这样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。

2. 理解的道

所谓理解,就是联系记忆和运用之间的桥梁。直接上干货。

a. 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

 

很多人,会很天然地排斥这句话,尤其是理科生。其实这句话,不是学长原创的,也不是由文科老师总结出来的。这句话,是当年奥林匹克物理国家队的一位金牌教练,多次强调的。

理解,固然能帮助我们记忆。但是很多同学,会经常忽略了,记忆也能帮助我们理解

有一些理工科的同学,经常会有转牛角尖的习惯,看到一个已有的原理,他们会希望,能从更加根本的源头,去解释这个原理,进而去理解。只要没理解清楚原理,他们就深陷在课本的片言只语上,希望仅凭自己的能力,能推导出一个完美的模型,来解释现在所学的知识。在无法解释之前,不愿意去记忆这个原理,也不愿意去记忆,从这个原理推导出来的解题套路。甚至认为,不求甚解,是提分歪招,不值一提。

对这个问题,我们其实要辩证地看。有这种求知欲,当然是好事,很多人类科技的进步,就是靠这种探索精神,我们的文明才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。但是,如果我们的认知,还没到达行业顶尖水平之前,一直带着这种片面的眼光,来指导自己的学习,其实效率是十分低的

学长当年就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。学长当年物理非常好,觉得任何原理,都必然有底层解释。例如我当年只学了牛顿力学,我就觉得,既然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,那么我应该可以用原子模型加上牛顿力学,自然就能推导出电磁学、热力学。在没有推导出这个完美模型的时候,我不愿意去记忆一些已有的原理,也不愿意去尝试做题。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不亦乐乎,幻想有朝一日,能理解透彻了,再来吊打题目。结果当然是,时间浪费了,做题也不会,而且我自己推导出来的结论,和历史上的物理学家们,差了不知道多少层 …

 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 

我在物理上犯的错误,其实是叫做机械唯物主义。我在学习上犯的错误,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,“思而不学则殆”。甚至是,我当时所谓的“思”,也是假的。我那些压根就算不上有价值的思考,只是和自己斗气而已。我忍不下这口气,不让自己,在没理解之前,好好地记忆。本质的原因,就是我不愿意承认,其实人类对世界的认知,仍然是非常有限的。

如果人类真的能全知全能,那就不会经常股灾呀;如果什么东西都能透彻理解,那么物理大一统模型,早就解出来了,不至于爱因斯坦到了晚年,还这么沮丧。所以,对于普通人的我们,不能理解一些东西,真的没所谓,先记忆下来就好,以后慢慢会理解的。因为,哪怕是诺贝尔奖获得者,他们也知道,其实自己很多东西也理解不了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无论是对于哪个学科,刚入门的时候,这种要求自己必须先理解,再去记忆,都是效率偏低的。学习一个学科、或者领域,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:

1)先看看基础原理

2)再看看,这些原理是如何被运用

3)在前面两步,我们可能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,或者我们心中,觉得值得考究的地方,都没关系,先把这些疑惑,记录在一个地方。

4)然后,哪怕我们不是很理解前面两步的内容。我们先把这些内容,高频出现的东西,都记忆下来先。死记硬背也没所谓。

5)然后带着我们心中的疑惑,以及第四步记忆下来的内容。进一步大量地,看基础原理,以及运用的案例。一边看,一边加深自己的记忆。

6)然后,我们自然而言,就发现自己居然能,开始理解这些原理和案例了。而且在第三步中,记下来的疑惑,也能得到解释了。

7)到这里为止,我们才算真正理解这些理论,或者案例。如果我们真的想钻研这个领域,在这一步开始,我们还必须,在前人提出的基础上,找到互相矛盾,或者矛盾的地方,提出“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错误”。但是这部分,是对行业专家的要求,大部分人用不上,所以就不展开了。

这套方法论,在底层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上,也是能解释得通的。当我们刚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,我们输入的,是一些零散的内容,所以这些神经元,都只是在一片片孤立的区域。这时候,我们觉得,很多东西无法理解。但是没关系,我们先把这些零散的记忆好,然后通过大量刷案例,或者大量学习新知识。这些记忆下来的零碎内容,才能开始互相连接,从点连成线,最后结成网。这时候,才叫做真理解。死抱着零碎的知识,就希望自己能理解透彻,这种不叫真思考,而是叫做假努力。

 

总结一下,上述说的,就是如何用记忆,来拉动理解。没有记忆,就没有思维!这要求我们,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,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,可以先记忆下来。然后通过后续大量的学习,自然而言,我们就能理解透彻。

 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 

b. 理解的本质,就是把记忆联系在一起

 

在上一节,我们已经说过,记忆对于理解的重要意义。但是光有记忆还不够,我们还必须把这些零碎的知识,联系在一起,才叫做真理解。

在迈过了记忆的第一步,我们就要开始,大量地刷,知识运用的实例。对于学生来说,就是看看题目和答案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就是看各种案例。在看的时候,我们不是盲目刷题。一边看,一边把题目中、案例中,经常出现的高频套路,自己总结下来。带着这些套路,去细细地想,不同知识点,在实操中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。

所以在取势篇的,基础四赢法中,学长提到,第一次看题目的时候,你甚至不用真的认真做题,你可以直接去看答案。其实就是用,最快速的方式,让你找到,实操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。

这一步的目标,就是最后能输出,你心中的思维框架,或者思维导图。学长是十分赞成用思维导图的,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用。对于时间紧迫的同学,你不一定要自己做思维导图,毕竟做一个图,还是挺花时间的。你完全可以从网上,找到别人做的,然后自己加工一下,就可以了。然后学习的过程中,一边看书,一边看思维导图;一边刷题,一边补充思维导图。

最后提醒一句,建议做电子版的思维导图,不建议纸质版。因为电子版的修改、补充、搜索会方便太多了。对于学习效率,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。

c. 关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

 

我看见有很多同学,会推荐费曼学习法。费曼学习法,是属于主动学习的范畴。

从原理上来说,费曼学习法的确是可行的,但是我对这个方法,持保守的态度。原因就是,这个方法有点废时间。从分类上来说,看书看题,属于被动学习。做题、思考总结、主动输出思维导图、用费曼学习法,都属于主动学习。如果只是为了主动学习,一上来就用费曼学习法,我是觉得有点亏的。

 

学长的实操建议是这样:

一开始,我还是建议用基础四赢法,把该记忆的知识点、解题套路、重点难点、运用实例,都掌握好先。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前,不轻易用费曼学习法。只有自己觉得,整个思维框架清晰了,再用费曼学习法,来查缺补漏。

因为这个时候,你的整个知识体系比较清晰了,而且,你对做题实操的重点难点,心中也有把握了。就算有,理解不透彻的地方,可能也只是一些考试中的,细枝末节,可能压根就不需要掌握的。如果真的有重难点理解不了,这时再用费曼来查缺补漏,时间的投入产出比,就会比较高了。

 

而且,你真的用费曼的时候,也不要真的找一个学渣,去给他解释清楚,这样太花时间了,毕竟学渣,是不是在专心听你说的,你也说不准 … 你只要对着自己解释,或者默念就 ok 了。只有你自己,才最清楚自己是不是解释清楚了。

 

综上,费曼学习法,只适合用来查缺补漏,辅助理解。不要动不动就模仿学习博主,每天都搞一下费曼 … 一周有那么 1-2 次用上费曼,就绝对足够了。

3. 运用的道

 

这里先给一个跳坑指南。有的同学,以为只要透彻理解书上的知识,自然就会运用,就能做习题、做作业全对。这是全错的哈。

无论你平时上课多认真,你的老师有多牛,他们都是把知识传达做好了。至于,做题、运用,这都属于知识内化的范畴。绝大部分的老师,都只能花很少的精力,来教给你如何做题。很多同学,其实靠盲目刷题,然后力大砖飞,才学会了如何运用。

这里澄清一个点。“学”和“习”,是分开的哈。学会知识和理解知识,有自己的道。运用知识和做题,也有自己的道。

最近有一个家长朋友,来找学长讨论。她说她的孩子,上课都听懂了,但是做作业的时候,只愿意做简单题,难题通通都不做。她不让孩子看答案,就让孩子死憋,结果孩子憋了两个小时,都做不出来,她都要急哭了,怀疑孩子是不是大脑发育有问题。

 

恕我直言,课本的知识,和解题的知识,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同一回事。你的孩子从来没看过难题的答案,他怎么会知道,难题该怎么解呢?所谓的难题,其实就是知识点的综合运用,你都从来没见过别人是怎么运用的,自己死憋,怎么可能憋出来呢?

人类的一切学习,很大一部分都是模仿。上文的孩子,并不是大脑发育有问题,也不是有畏难情绪。他最大的问题,就是妈妈不让他看答案,又要求他作业全对 … 他连模仿的对象都没有,请问这还怎么运用 …

所以,当你的记忆、理解没问题了,想要学会运用,最快的方式,就是去模仿。下面给出,如何学会运用的实操指南:

对于学生来说,看完书本之后,不要马上去做作业。必须给自己留出 30 分钟,自己找一本课外习题册,把这个章节的习题,尤其是难题和综合题,对着答案来看一遍,看看别人是如何解题的,并且把经典套路记录到笔记本上。这 30 分钟,其实就是留给自己,学习如何做题,并且让自己有机会模仿。当你已经看得足够多了,对这个章节的知识点,是如何运用到做题中的,你再去做作业。这时候,你就会发现,能省下非常多做作业的时间,而且作业难题的正确率,也会有很大的提升。这会带给你极大的激励感,而且你以后再见到难题,你也不会害怕了。

模仿得越多,越有激励感。越有激励感,也不害怕难题。越不害怕难题,就容易驱动自己去模仿。这就是从普通学生,到学神的正向反馈

对于成年人来说,也是同理的。只不过有的成年人不需要刷题了,更加多是要刷案例和系统解决方案。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。

 

到这里为止,明道篇结束。还有 5 分钟就下课啦!如果真的看不下去,记得收藏点赞不迷路哈哈哈哈。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三、优术篇

所谓学习的优术,就是我们在学习中,必须要学会的两招基本技术。只要有了这两招的术,上文提到的取势、明道,都是能从优术的过程中,自己总结出来的。

优术篇,不会说具体的学科细节。这里的术,是广义的术,学长是希望,通过这两招,让你能自我迭代出,自己的道和势。

大道至简。术就两招:1. 迭代复盘 2. 分类文档

1. 迭代复盘

 

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,他们常见的学习方法是,学完课本知识后,开始做题,顶多就做一个错题本。这是最普遍的方法,本质上是用“学”来带动“习”。

 

他们往往忽视了,用“习”来带动“学”。对应孔子的话,这就叫做,学而不思则罔。如果我们想要用“习”带动“学”,核心就在迭代复盘

 

其实,在我们学习过程中,无论是记下的笔记,做题输出的结果,还是我们平时学习中积累的思路,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。这些资源,是我们充分加工过身边的信息,潜意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。往往学习能力差的同学,就埋头背书或者刷题,的确输出了不少精华,但是却从来不做复盘。这就好比,种地的时候,疯狂施肥,却不去收获果实,这岂不是本末倒置?

关于迭代复盘,学长这里先给出标准流程,然后再给出实操案例。标准流程如果太抽象看不懂也没关系,可以先看实操案例,再回头看标准流程。

迭代复盘的标准流程:

a. 先定义问题:

复盘的时候,发现现在学习,遇到一个问题了。首先问自己,这个问题重要不?如果不重要,就别去解决了。然后再问自己,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什么?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是不是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?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绕过去?

 

b. 拆解问题:

如果这个问题必须解决,那么问题的关键因子是什么?找到关键因子之后,还必须问自己,这个关键因子的本质是什么?

 

c. 提出解决方案

解决方案,必须围绕 a 的问题目标,以及 b 的关键因子本质。

实操案例:

a 学生版

学长有一个高二的侄子,曾经提过,他的数学成绩不如预期,自己又没什么办法。

按照标准流程,我们先看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解决。他希望提高数学成绩,其实目标,就是为了考试总分提高,因为他现在离清华北大还有点差距,他必须要每个科目都提升一下。我问了下他的数学成绩,原来都稳定在 140 了,果然是老凡尔赛了 …

如果只是为了总分提高,那么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去的,不一定是提高数学成绩。比如,他的物理成绩不太好,但是基本上解题思路都会,如果训练好的话,提高 20-30 分,是很容易的。所以,用流程分析下来,提高数学成绩,这个问题暂时都不值得解决。把物理成绩提上来,才是真正的核心问题。

 

定义好问题之后,我们来找问题的关键因子。他物理成绩不好,主要是因为,做题的时间不够用,他觉得自己做得慢吞吞的。所以关键因子就是时间。我们进一步拆解关键因子的本质:他做得慢,倒不是因为计算过程废时间。他的数学,其实是非常好的。真正耽误时间的是,他碰到大题的时候,划分物理过程这一步。因为对物理模型不熟练,所以在每次分物理过程、列方程的时候,会卡壳很久。到这里为止,我们就找到关键因子的本质了。

最后带着上面的信息,来输出解决方案:

1)别想着提高数学了,这不是关键问题

2)物理是提高总分的关键

3)物理提分,核心在于,对划分物理过程的刻意训练

4)如何训练 1:买本习题,只做最后的大题,做的时候,算好时间,必须在限定时间内,把过程拆分好,把方程列出来

5)如何训练 2:列出来之后,不需要去计算,直接对答案,看看自己列的方程,是不是齐全了。分解的物理过程,和参考答案的,是不是一致。如果答案思路和自己不同,看看他的思路,是不是会带来计算上的便利。

6)复盘总结:如果刚才分解的物理过程不齐全,在错题本上记录下来,不需要整个题目抄,只需要把这个漏了的过程,以及题目关键词句,记下来就 ok。如果题目有带来计算上便利的思路,比如这题用能量来算,比动量方便多了。那么就记录下来,题目中为什么可以这么算的,前提条件,以及答案的思路。

7)刻意训练一天,然后晚上睡前总结。看看拆解物理过程的时间是否有提升。

不仅是对理科,对于文科,也是可以同样做迭代拆解。只不过上文的物理过程,就要相对应地,换成该科的学科本质。比如英语,就是词汇、语法、语感。比如历史,就是基础史实和题干的得分提示词。

b 成人版

 

我的前同事,最近在自学 ppt 的设计。但是他做的 ppt,都经常被老板批评。他觉得自己的自学能力很差。

直接上标准流程分析。这个问题值得解决不?能绕过去不?似乎都绕不过去,因为老板要汇报,只接受 ppt…

然后拆解关键因子,之所以被老板批评,倒不是因为他不太会用 ppt,也不是因为他的设计不够好。最大的关键因子,是他的 ppt,经常误解了老板的意图。然后找关键因子本质:之所以误解老板意图,是因为,从老板交给他文字稿,到他最终输出 ppt 的过程中,哪怕口头上怎么沟通,他都会有偏差。而且整个过程中,他没有输出任何的东西,可以和老板再次确认。所以本质就是,他缺乏和老板汇报的 mvp。

最后给出解决方案:现在要学习的,不是如何做 ppt。反而,你应该学一下,怎么做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,或者汇报文档。在开始做 ppt 之前,先列出思维导图,图中标记出,哪些内容,最终是会在 ppt 的设计中强调的,用什么样的形式和风格。把思维导图和文档,作为你的 mvp,先确认好方向没偏差,再去埋头肝你的 ppt。并且每次和老板确认后,快速迭代。

以上就是,成人版练就超强学习方法的复盘实例。

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成人。我的另外一篇文章,也详细说过系统的复盘方法论。意犹未尽的同学,可以对照这篇回答来看。

2. 分类总结

很多同学,看到分类总结,就以为是做错题本。

分类总结,在广义上的实操,必须分为这 3 个类目来整理:a 学习效率和方法;b 时间管理;c 具体知识点

错题本仅仅是,分类总结中,具体知识点的一个小方面。不要以为,自己辛辛苦苦,把错题抄下来了,就可以感动自己了。你只是把 3 个类目中的一个类目,其中的一个小分支做好了而已。只整理具体知识点,其实是一种懈怠。

哪怕你的错题本,和学神做得一样好,你的学习效率、时间管理,却从来都没总结过。学神仍然是可以轻松吊打你的 …

关于错题本的分类总结,学长在这里多说两句,因为大部分学生,无法成为学神的原因,就在于错题本不懂得分类。

有的同学,他们做错题本,就是把错题题干和答案抄下来,然后按照课本的章节,来做分类。这是不对的哈。

正确的错题本做法,应该是这样的:

a. 错题本,不仅要有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。你在记录的时候,必须要记下来,自己当时解题的时候,是怎么想的?为什么会这么想?是踩到了出题人的陷阱?还是漏了一些关键信息,以后看到这个词,就必须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的?

b. 把自己当时的思路,和正确答案对比,记下来,答案精妙在什么地方,这样的错题本才有意义。

 

c. 错题本的分类,不应该完全按照课本目录分类。如果按照目录来分,错题本就是零碎的,只能解决某一个题目,对真正通用的解题套路,是没用的。尤其现在新高考,出题人更爱综合性的题目,题干不会明显告诉你,你要用什么知识点。正确的做法,是按照题目关键得分点、关键得分过程,来分类。

比如理科,必然拆分成一个个关键解题环节。一道大题,是可以把这些关键环节,分配到不同的类目下面的。比如经典的物理最后一题,你把它拆解成: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、能量守恒、动量守恒等多个类目,都是很正常的。

比如文科,对于同一个大题,拆分成不同时代的基础史实背景、不同类型的题干提示词、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关键套话,也是很常见的。

至于英语,这个不需要错题本的,有个生词本就足够了。我的这篇文章,已经把应试英语,说得很透彻了。

因为错题本这个话题,有非常多的知友已经分享过了,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,点到为止即可。

以上,就是 1 万 2000 字的,如何练成超强学习能力的实操指南。从势、道、术三个维度,让你对着抄,都能在任何一个领域,练就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。

 

全文思维导图:

 

我只花了一年时间,学会受用一生的能力


文章转载与公众号: 知识星球精选

本站(自由幺幺@)文章来源自网络及用户投稿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iyou11.com/16097.htmll;

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邮件联系 764969235@qq.com 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版权归资源原作者所有,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。

若作商业用途,请购买正版,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,与本站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