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转世,浏览器轮回

互联网转世,浏览器轮回

1

很多年后,当互联网上被人为划分出一座座数据孤岛,变得不再互联时,万维网创始人蒂姆·伯纳斯·李或许会想起30年前他发布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的那个夏天。

那是互联网创业项目最蛮荒的时期,混沌而自由。

在伯纳斯之后,大量极具个人风格的浏览器相继诞生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,它们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会死掉,躺进计算机历史博物馆。

但正是这些可能并不完美的尝试,一点点丰满了浏览器应有的功能,从无到有的构建起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。

对开发者来说,那是一个蛮荒而又梦幻的时代,互联网基建近乎为0,但又充满了无限可能性。

没有大量已经做好了只等你去使用的安装包,一切需求都得你一点点从头码出来。

没有产品经理告诉你用户想要什么,你不是在按照别人的指示搭房子,而是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世纪。

1994年3月,传奇互联网公司网景诞生了。

在很短的时间里,网景浏览器在互联网上如野火般蔓延,飞快地占据了80%以上的市场份额,极盛时达到了90%。

次年,网景公司上市,IPO当日股价涨了一倍多,市值飙升到27亿美元。

但就在网景公司如烈火烹油之时,微软入场了。

那时网景正准备乘着浏览器的顺风,转型做操作系统,而这正是微软的禁脔。

微软决定先下手为强,在网景开发出操作系统和微软竞争之前,先在浏览器的市场上搞死网景。

微软在浏览器方面缺乏技术沉淀,但它原本也不打算从零开始做研发,在花钱拿到了另一家商业浏览器Spyglass的源代码和授权后,微软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,也就是后来的IE。

从各方面来说IE都比不上网景浏览器,但是微软相比网景公司,却是一个真正的庞然大物。

为了和网景抢占市场,微软直接把IE浏览器和Windows捆绑销售,只要用户装了微软的操作系统,就一定会先接触到IE。

捆绑策略让IE节节胜利,网景浏览器几乎失去了所有获得新用户的机会,在由网景浏览器引爆的互联网增长快车道上,它自己却被丢下了车。

到了1998年1月,市占率低迷的网景被迫宣布旗下所有软件都改为免费,并且开放网景浏览器的源代码,试图挽回局面。

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什么用。

到了1998年的年底,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。

2002年,网景的遗孤Mozilla组织做出了火鸟浏览器,也就是后来的火狐,这款浏览器用复仇般的姿态吊打了IE,2011年达到过30%的市场占有率。

但一切为时已晚,世间再无一家名为网景的公司,而那个天才的个人开发者碾压大公司的时代,也已经过去多年。

2

那个属于伯纳斯、网景和IE,以及后起之秀Chrome和Safari的时代,是互联网最初的黄金时代。

人类还习惯于通过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寻找信息,上网是一个主动探知的过程,所有的平台和信息都是开放的。

那时的浏览器不但是互联网的主要入口,也是人类在互联网上航行的舟楫。

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,就可以通向所有互联网上联了网的地方,只需要一个搜索引擎,就可以搜到网上大部分信息。

就像巴别塔下那个互相连通的世界,一切都美好而充满理想主义。

那时候没有算法和智能推荐,也不需要这些东西,信息茧房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,每个人都有破茧而出的自由。

但就在浏览器于PC端征战不休时,移动互联网时代静悄悄地开始了。

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浏览器是2000年的Opera Mobile,主要用途是把网站页面转码成方便移动端浏览的样式,互联网的大本营仍然在PC端。

直到2008年3月6日,苹果发布了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,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可以免费下载,并且以此开发在iOS环境下的app。

2008年7月10日,刚刚诞生的APP Store内,可供下载的app仅有500个。

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这个数字达到了3.5万个。

2009年4月27日,iTunes上完成了第十亿次应用下载。

这是一个属于app的时代,也是一个封闭的时代。

数据的天穹开始合拢,天穹下的人们茫然未觉。

3

对互联网企业来说,网页上的用户来于互联网,也归于互联网,终究是公域的流量。

用户不归它们。

这就是最大的问题。

但把用户引入到平台的app,用户就能变成属于自己的流量——私域流量。

网页端的点击量再大又如何,它们无法保证这个IP还会再次访问,也不知道同一个IP下是不是同一个人。

只有本地app的形式,才能跑马圈地,才能把用户精确到具体的人,围绕你的使用习惯和喜好去推荐信息流,让你彻底离不开。

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得出了相同的共识,搞app,搞app,还是搞app。

各种骚操作此起彼伏。

有的在浏览器上只能看第一个页面,有的网页端的用户有各种功能限制,下载app才能解锁全部,有的干脆禁止网页端访问。

哪怕用户只是单次需求,哪怕用户一年也就打开你一次,也不让用户在网页上解决问题。

都给我下载app去。

所有平台都在追求app上的日活人数和用户停留时长,用户看资讯,得打开新闻app,要娱乐,得打开短视频app,要上网吹水,得打开社交网络app。

那个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浏览互联网上一切联网信息、使用互联网上一切功能的时代,彻底成为了过去式。

假如说曾经的浏览器是一扇任意门,打开之后可以去往互联网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,那么app占据的信息和服务越多,就代表着这扇任意门背后的世界越窄。

我们不再在浏览器上打开旅行网页订票,找酒店,不再在浏览器上找视频网站看视频,甚至不再通过浏览器打开论坛吹水。

服务和内容被越来越多地集成在了app里,互联网不再畅通如海面,用户只能在一个个app之间跳转,如在孤岛之间泅渡。

这不是哪个浏览器的策略和意愿造成的结果。

这是整个行业的大变局。

浏览器没有变,变的是互联网本身。

唯有适应,改变,升级。

不升级,就会被淘汰。

4

2021年3月22日,QQ浏览器宣布了品牌升级。

它提出“搜刷用看”四个核心功能,将自身的价值定位为“内容+服务”。

什么叫内容+服务,就是用户通过浏览器上的小程序,就能实现从阅读、社交、游戏、资讯、网络安全到文件管理的不同诉求。

无论是具体的生活服务,还是对内容的消费,都可以在QQ浏览器这一个系统内得到满足。

甚至服务和内容也是一体的。

搜索某个电影,出来的不只是电影的信息,还有直接购票的小程序;

搜索旅游信息,就能得到景点购票渠道。

用户不用下载一个个app,只需要在浏览器上,就能看见、触达、使用。

这是一站式的体验。

所见即所得。

就如同很多年前,那些古早互联网时期的浏览器曾经拥有过的待遇一样。

那时的浏览器就是互联网的超级入口,互联网上所有的内容和服务,几乎都要通过浏览器分发给用户。

只是后来入口后的那个世界越来越小,互联网逐渐转移到了一个个app里,转移到了传统浏览器触达不到的孤立生态中。

而今天的QQ浏览器,又把过去浏览器丢失的东西一点点找了回来,重构了一个内容+服务的超级入口。

这是浏览器价值的一次回归,但却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。

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,过去的浏览器只是被动地接收互联网的信息,没有主动权。

一旦互联网对它们封闭,浏览器就会变成锁在抽屉里的镜子,什么也照不出来。

而QQ浏览器本身就是容器。

它主动容纳了大量的应用程序,无论是H5,视频还是应用服务,都可以在QQ浏览器上共存。

它仍然是镜子,但镜子里自成世界。

服务和内容都在其中,不假外求。

5

从兴趣浏览到“搜刷用看”,QQ浏览器还在进化之中,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
但至少在当前的互联网上,它仍然试图去做开放生态,试图挑战互联网的内海。

成功与否都不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它一直在做,在尝试着。

有趣的是,无论是早期网页浏览器的连通内容和服务,还是如今QQ浏览器的容纳内容和服务,其实都是在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超级入口。

形式不同,而原理恒一。

这或许印证了一个道理,无论外部环境怎么改变,用户对产品的核心诉求却不会改变:

更简单,更方便,效率更高。

时代或许不会回头,但产品的方向,永远围绕着人性兜兜转转。

从1991年伯纳斯的万维网,到2021年的QQ浏览器,互联网变了许多,又好像什么都不曾改变。

一切只如同一场轮回。

文章转载与公众号: 半佛仙人

本站(自由幺幺@)文章来源自网络及用户投稿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iyou11.com/3991.htmll;

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邮件联系 764969235@qq.com 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版权归资源原作者所有,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。

若作商业用途,请购买正版,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,与本站无关。